近年来,襄阳市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创新实施“人才雁阵”工程,通过产教融合育“雏雁”、职业培训锻“强雁”、平台建设炼“头雁”、数字技能储“新雁”,逐步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动态衔接的多层次人才供给体系,为地方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产教融合“育雏燕”,推动“毕业即就业”
襄阳市动态优化技工院校专业设置,紧密对接本市产业布局,新增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工业互联网应用技术等16个紧缺专业,使技工院校专业与本市重点产业的匹配度达到80%以上。
这一成效得益于深度的校企合作。目前,全市已共建产教融合基地6个,新增校企合作项目23项,全面推行“定向培养、实战导向”的教学模式。毕业生“双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高达98%,实现了学生专业技能与产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

产教融合模式培育出一批优秀技能人才,襄阳技师学院车辆工程学院毕业生杨振凭借在校期间培养的“毫厘必争”严谨态度和扎实技能,2021年入职岚图汽车有限公司后,仅用四个月便以考核第一的成绩转为正式职工,2025年更以“零瑕疵”质量记录荣获“岚图优秀职工”称号。“学校培养的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是我职场快速成长的关键”,杨振表示。

职业培训“锻强雁”,进准填补技术缺口
为提升现有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襄阳市发布《重点产业职业培训需求指导目录》,引导定点培训机构开展针对性就业技能培训,围绕重点项目、重点群体、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大力推行项目化培训模式。
枣阳市就业训练中心与湖北欧阳聚德汽车有限公司创新开展“订单式+项目化”焊工技能培训,有效破解了当地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焊工技能人才短缺难题。该项目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定制课程,采用实战化教学,实现“培训即就业、结业即上岗”,为企业输送了一批高素质焊接技能人才。
据统计,今年全市已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8万人次。此外,襄阳市积极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及新技师培训,年均培训产业工人达3.5万人次,有效弥补了企业技术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缺口,为产业高质量发展锻造了一支技艺精湛的“强雁”队伍。
搭建平台“炼头雁”,发挥高端引领作用
在夯实基础培训能力的同时,襄阳市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训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和申报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头雁”引领示范效应。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方向,为襄阳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尖端技能人才支撑。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家、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7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6家。这些平台已成为技术攻关、技能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为全市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技能“储新雁”,培育数字经济新力量
襄城区积极响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将短视频技能纳入“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重点领域,创新推出“12天全流程教学”公益培训模式,推动数字技能培训与就业政策有效衔接。
该培训通过系统教授短视频创作、直播带货等数字技能,帮助学员快速掌握新兴领域就业能力。学员张怡洁通过抖音直播带货实现月成交额超2万元,学员张雨铮成功入职电商产业园,充分验证了“数字技能+实战”模式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目前,该培训已为数字经济领域储备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新雁”人才。
通过“育雏雁、锻强雁、炼头雁、储新雁”的系统布局,襄阳市正逐步形成活力奔涌、梯队完整的人才“雁阵”。这支不断壮大的多层次人才队伍,将持续为襄阳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