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动车段高级修蓄电池自主检修线上,马耀锋正教工人们使用便携式蓄电池多路智能测压装置检修动车的蓄电池。
动车组的蓄电池需要定期进行检修,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测量蓄电池的电压。以前,测量电压用的多是万用表,这种方式每次只能测量一组蓄电池。为提升这项检修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马耀锋带领团队成员研发出便携式蓄电池多路智能测压装置,可以让作业效率提升96.7%,测量精度也从原来的0.01V提升到0.0001V。眼下,该技术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正推广使用。
马耀锋今年37岁,是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动车段动车组机械师,不久前被评为湖北省首席技师。
作为中国高铁第一批动车检修人员,参加工作16年来,马耀锋一直在动车组机械师的岗位上默默耕耘。
2012年夏季,马耀锋在一次车下检查中,发现动车组转向架的牵引电机处夹着一块小石子。如果不及时清理,可能会危及动车组行驶安全。隐患被及时发现并排除,但马耀锋的思考却并未停止——应如何提高车下设备检查的效率,为动车的安全运行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他尝试对日常检修的每一个动作、动车的每一个部件进行系统复盘与深入研究。两个多月后,一套名为“四蹲、三站、二探”的动车组车下设备检查操作法出炉。这套六字操作法,如今已扩大应用到武汉动车段配属的全部动车组中,并在2024年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评为“全路职工先进工艺工法”。
为吃透技术,马耀锋把自己“钉”在检修库,从作业标准到部件原理,逐项学、反复练。为攻克制动系统原理,他连续两周蜷缩在配电柜旁,对照图纸画满三大本回路图,在数千根线路中梳理出故障规律。靠着这股韧劲,他练就了在15分钟内精准判断100余个电气接点故障的绝活。
2019年4月,武汉动车段首次配属复兴号动车组。面对新车型、新工艺、新标准,马耀锋组织团队分系统成立攻关小组逐项研究。
一次,马耀锋和徒弟李鹏辉在库内检修时发现,一列复兴号动车组的一个车门发生故障。团队调查发现故障是因为车门内敏感胶条的阻值偏大。在调查过程中,检修人员需要拆卸携门架盖板和插头、使用万用表测量等一系列操作,整个过程耗时约40分钟,且检修人员在非平台侧作业存在人身坠落的风险。
马耀锋组织团队对本次故障调查过程逐项研讨并进行技术攻关,研发出复兴号动车组车门敏感胶条电阻测量仪表,将测量时间缩短至5分钟,同时避免了检修人员的坠落风险。这一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并摘得全国铁道青年科技创新奖。
多年来,马耀锋刻苦钻研动车组检修技能,瞄准技术难题潜心攻关,共推广岗位作业法12项,整理提出岗位作业口诀8条、合理化建议21件;设计推广30多项创新成果,设计制作利于检修的工具工装15套,其中26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他先后获评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湖北省技能大师、湖北省优秀带徒名师等荣誉,202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领衔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已累计创造效益2200万元。
为更好地“传帮带”,马耀锋探索出“1+N”职工创新工作模式,在马耀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动下,一批车间级的职工创新工作室涌现,形成年初制定联合攻关计划、每月开展业务例会、每季度总结、半年汇报、年底兑现的技能创新闭环机制。
这一机制已孵化出一大批技术骨干,先后有1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19人荣获省部级技术能手。
“我们的岗位,关乎千万旅客的安全。坚守匠心、精益求精,是我们对中国高铁事业最长情的告白!”迈上首席技师的新台阶,马耀锋正带领团队向更高目标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