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1、22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不同行业的代表委员,针对各种国计民生,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每一年,代表们的发言、提案都备受关注。那么,今年各位全国人大代表关注焦点又放在了哪里?关于技能人才待遇、发展通道、社会地位,听人大代表都说了啥?
全国人大代表丁照民:建议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代表建言:
“现场聆听了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真的是振奋人心,鼓舞人心,激励人心,报告全面总结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100年的目标攻坚之年,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果,对2020年的工作规划,整体框架清晰,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推进措施有创新,有着力点,充分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意愿。”
“我完全赞同这个报告。”全国人大代表丁照民说,自己是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焊工,因为是是一名工匠,因此,自己在这次两会上,特别关注技术工人的技能提升和职业教育。
丁照民说,目前,全国技能劳动者1.65亿人,高技能人才4791万,全国技术能手3000多人,国家级大师工作室领办人800多个,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才260人,可以说,高技能领军人才是社会的奇缺资源。目前,只有央企和大型企业拥有这些资源,以此能快速有效的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而中小微企业遇到技术难题只能花大价钱四处找人解决,苦不堪言。
当前,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牵头,为丁照民所在的行业组建了大国工匠分会,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把劳模和工匠能力发挥出来,用工匠们的技能和特长服务于整个行业和全社会,不仅局限于一个公司,一个企业。推进师徒传承,让丁照民和同事们的绝活能夠让更多的人掌握,来奉献回报社会。
在全国两会上,丁照民提出了两个建议:
一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二是切实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激励更多青年成为高技能人才。成为技能大师的传承人。
技能型人才是我国人才大军中的重要的力量,丁照民说,技能人才的兴衰直接影响我国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合理的教育结构,社会的普遍尊重,会给高技能人才创造更好的奉献社会的机会和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一支强有力的技能型人才大军,为我国制造业从大变强贡献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姜涛:培养更多年轻“大国工匠”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代表建言:
“推动两会精神落地开花,是我身为人大代表义不容辞的责任。”2019年3月19日,回到工作岗位以来,姜涛以报告会、下车间、进学校等多种形式,为工友、学生们宣讲“两会”精神,激励每一位工人在平凡岗位上发扬工匠精神,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33年的从业经验,让姜涛深刻了解推动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一年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致力于焊接技术研究交流,立足科技创新与工具设备优化改造,完成了多项工艺公关,开展多项技术创新并成功转化为生产力。工作之余,他也应邀去其他企业、学校参与技术研讨与培训,关于青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建议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成型。
2019年,姜涛提出“推进技工院校毕业生和大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技工院校”的建议;今年,加强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畅通成长通道成为他的关注点。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及各行业提供工具和装备的生产制造部门,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他行业。然而,行业对青年技工的吸引力不足,青年技工的成长通道也颇为不顺。
“以我所处的地区装备制造业为例,青年技工的储备量远远不够。”姜涛介绍,他所在的班组每年仅招聘年轻技工不到10个,不到半年流失率近40%。一名刚入职的青年技工,通过各项职称评价成为高技能人才,至少需要十余年的时间。“青年技工的收入不高,成长通道不畅通,久而久之,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留不住人。”
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对青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应从人才培训和人才评价两方面入手,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有效调动年轻技工的积极性。”
姜涛建议,加大政府对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机制,要求企业加大职业教育力度,采取税收补贴、提高专项支持补助力度等形式,推进装备制造业技能人员在职培养,创新高端装备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要在全国范围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让更多年轻人成为技能人才。掌握更多的技能,用技能实现他们的梦想。”姜涛说,未来他也将一直关注青年技工这一群体,推动培养更多年轻的“大国工匠”。
全国人大代表杨祉刚:培育大国工匠 畅通技工发展通道
代表建言: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尽管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来,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队伍得到了多方认同,但在实践上依然存在着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不高、技能发展通道受阻、技术工人岗位“固化”、职业发展面临“天花板”、“技工荒”和技能人才短缺等诸多困境。
畅通技术工人成长发展通道,已经成为解决技术工人对自身成长发展的美好渴望与职业发展平衡不充分这一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为此,杨祉刚建议: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政策上同等对待。
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经营管理人员一样,都是企业转型升级和创建一流的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建议改革企业人事管理和工人劳动管理相区分的双轨管理体制,拓宽产业工人发展空间,把产业工人中的技能型人才和专业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人才引进、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二、设计多通道职业规划路径,让一线技术工人拥有无限发展可能。
适应人才融合发展趋势,探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改革,打通企业职业生涯系统中技术、管理、技能人才在任用、晋升、薪酬绩效等方面的联动管理,在鼓励技能人才追求卓越的基础上,建立技能人才与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转换通道,推动和鼓励企业吸纳高技能领军人才参与技术研发和经营管理。
技能人才除走职级发展通道外,还可向管理、专业技术序列发展,既可以走“技术通道”,也可以选择不同发展方向,实现身份的转换和突破。
三、创新激励方式方法,强化技能价值导向。
增加技能人才发展职级,延长技能晋升链条;建立企业技术工人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技高者多得,工资总额分配向高技能人才、关键技术岗位及紧缺人才等倾斜;探索技术工人中长期激励机制;鼓励设立特聘岗位津贴、带徒津贴等,体现关键技能岗位的传承性;加强非物质性激励,在劳模、工匠等荣誉推选上和福利待遇落实上给予技能人才倾斜,增强其荣誉感和价值感。
四、完善技术工人技能评价制度,促进技能水平不断跃升。
打破“唯身份,唯出身”等倾向,以能力和业绩为标准,注重评价技术工人的能力和贡献,加大技能技艺、技术和专利发明、科研成果等因素的评价权重。
着力填补部分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被取消后技能人才评价的“断档”和“空白”,进一步推动新兴职业申报和岗位评价规范的制定,引导企业自主开展技能评价,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考核标准,把技能等级评价延伸到生产车间一线。
五、拓展技术工人成长发展的载体与平台,打造职业技能提升完整闭环。
搭建劳动竞赛、职工技术创新、班组长培训和技师家园等四大平台,形成“技能培养、技能鉴定、岗位使用、竞赛选拔、表彰奖励、技能进阶”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闭环体系;构建长效的技能形成与提升机制;探索设立技能专家、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等岗位,加大创新工作室等建设力度;建立以企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为基础、以国家和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国内竞赛与国际竞赛赛项相衔接的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
此外,杨祉刚还带来了关于建立歧视行为惩戒机制的建议,希望通过立法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歧视行为加强约束,以减少歧视行为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