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领域,正常的人才结构是1个科学家、10个工程师、100个技能人才。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高达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
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比重仅为26%,而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重仅为28%。
一技之长,能动天下。都说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的“顶梁柱”、“发动机”、“定海针”,可到了十四五的起步之年,技术工人群体在数量、能力上的“适配性”压力依旧存在,技能人才结构性缺乏带来的挑战甚至还将加剧。
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缺口为啥总是填不上,到底缺了点啥?这一话题,引起了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他们纷纷呼吁,要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尴尬,需要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和奖励力度,真正做到以技能为贵。
缺动力?
鼓励职工提升技能,企业得拿出“真金白银”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采购经理李丰)
李丰表示,近年来,上海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企业和职工双方对提升技能缺乏内生动力这一现象依旧比较突出。许多年轻职工不愿意沉下心来钻研技术,而是选择跳槽“挣快钱”。这样的心态无疑会对社会培养产业工人、高技能人才造成不利的影响。
“我认为,企业应该主动站出来,在职工提升技能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投入。”李丰分享了他所在企业最近的一个大动作:就在上个月,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了一则《关于员工参与职业资格考试及职称评定的奖励方法》,明确如果公司在投标等环节中,使用了电气工程、建筑工程等技术人员的资质,便会给予一个月1000元至2500元的奖励。
“一则干货满满的通知,瞬间让公司3000多名员工都热血沸腾了起来。大家都认为这个补贴力度很大,对获取相应职称证书这件事充满了干劲。一些员工向我反映,本来自己就想去考证,现在更是动力满满。有人说:哪怕公司不用,对自己也是一个提高,公司一旦用了,收入上又有明显增长;而对公司来说,也满足了发展,两方均是百利无一害。”对此,李丰指出,想要鼓励职工提升技能,企业必须抛弃“短视”的通病,拿出真金白银来鼓励职工参与技术培训、提高技能等级。
缺耐心?
培养一个人才花20多年,建议出台专项扶持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救捞工程船队副队长金锋)
去年,一部《紧急救援》让海上救援队走进了公众的视线。荧幕上,王牌特勤队员高谦凭借着临危不乱的指挥能力与丰富的救援经验,直面重大灾难挑战,一次次执行了惊险的海上救援。但放眼现实中的交通运输部,像高谦这样的高技能人才并不是没有,只是数量相当少。来自海上救捞队的金峰说,培养这样一个“高谦”,可能要花20多年。
“海上抢险特别需要高技能人才,因为,现场指挥、抢险人员的个人能力可以直接决定救援的成败。遇到风险较大的抢险任务时,如果有高技能人才在前引路、指导,绝对会给整个团队都打上一针强心剂。但是,由于行业特殊性,我们的高技能人才凤毛麟角,处于‘难培养、难留住’的尴尬境地。”
金锋进一步分析指出,海上救险的高技能人才无法全部靠理论知识培育,而是需要几十年丰富的实战经验。但在日常作业中,救捞队员面临的是极大的工作压力与恶劣的工作环境,能坚持下来的人微乎其乎。
在这样的条件下,金锋呼吁,针对特殊行业高技能人才的扶植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要强化交通应急救援能力。我希望国家能在今后的规划中,明确把救捞装备建设、技术储备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都纳入其中,全方位推进海上救捞的发展;在留住人方面,我们也需要思考,怎么样可以优化他们的工作环境与待遇。”比如,可以提升队员在船上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有归属感;另外,针对“远洋船员在船航行累计满183天的工资薪金减半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这一政策,金锋呼吁:救捞队员在船上时间也很长,应把救捞系统的应急抢险打捞船员也列入免税名单。
“只能这些政策多管齐下,才能解决人手不足、高技能太人才极度缺乏的问题。”他表示。
缺荣誉感?
提供更多点亮自我机会,让人才“香”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邮区中心局邮件接发员柴闪闪、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吕国泉)
明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上海举办。高技能人才将迎来展示自己的最佳舞台。柴闪闪提出,很多高技能人才、行业领军人物都是从国内、国际技能大赛中走出来的,应为基层工人提供更多这样的机遇。
“我发现国内一些技能赛事,学生是主力军,他们有的是学校大力培育的种子选手,就是来博名次的;相反,可能是因为缺乏培养、缺少时间,真正脱颖而出的基层工人却不多。”柴闪闪呼吁,技能大赛应避免“种子选手扎堆”的情况,让广大工人能够借由大赛点亮人生。
吕国泉也指出,2020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参赛人员中,技工院校学生占47%,大中专院校学生占43%,企业职工仅占10%。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对标世界技能大赛,侧重于竞技性项目,相对于近4亿的职工队伍,对作为技能主体的职工覆盖不足,对普遍提高职工技能作用不明显。
为此,吕国泉建议,在全国层面组建国家劳动和技能竞赛委员会,由人社部、全国总工会、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组成,统筹管理、谋划、组织全国劳动和技能竞赛工作。同时,出台更多激励措施和配套政策,对世界级、国家级劳动和技能大赛获奖者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重奖,让更多技能人才“香起来”,享受技能红利。
缺“蓄水池”?
职业教育吸引力需增强,可实施“大国工匠培养计划”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特别提及:要拓宽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使用范围,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高技能人才不是凭空造就的,必须要有稳定的“蓄水池”,职业教育就是其重要源头。一旦职业教育“断水”,那么技能人才培养势必要“喊渴”。
苏华表示,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太少,招生规模太小,学生成长成才的上升渠道不畅通等,成为阻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2020年,全国普通高考本科录取率超过43%,而职教高考本科录取率很低,有的省份不到3%。职业学校学生考上本科很难,职业教育事实上停留在低层次上。尽管教育战线长期坚守职普比要大体相当,但是学生和家长只要能选择普通高中,就不愿意选择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很难吸引到优秀生源。
苏华建议,加快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优先遴选符合条件的“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建成职教本科,并通过职教高考方式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扩大职教高考本科招生计划,每年普通高考和职教高考本科招生计划的占比,应按当年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数量来确定,并逐步实现两类高考本科招生计划大体相当,吸引更多优秀学生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此外,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按照国家和地方重点产业需求,设置招考专业,将职业技能考试成绩的权重提高到50%以上。逐步探索将中职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高职、职教本科、应用型本科的重要录取依据。对参加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获奖的优秀学生实行推荐免试入学。
除此之外,加强政府统筹,推动产教融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全方位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机衔接。发挥行业作用,深化校企合作,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入职业教育。校企共建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产业学院和职业教育集团等,组建大师引领、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实施“三教”改革,推动课堂革命,弘扬工匠精神,落实“三全”育人。积极开展中职、高职、职教本科一贯制人才培养试点,实施“大国工匠培养计划”。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