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 | 书写产才融合的“齿轮传奇”

    “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齿轮’。”近年来,襄阳市锚定“人才‘长’在产业上”目标,出台《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每年为产业链提供研发转化成果40项以上,落地产业化项目20项,攻克技术难题100个,引进高层次人才超千人,新增技能人才3万人、高技能人才1万人,年增长率均超20%。

5a7a160c24f2b6b57de55e1bb0f1f954.jpg

聚焦精准引才 以产才耦合激活发展动能

    “除了传统的就业方式,我们还可以选择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可以结合兴趣爱好给予个人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而创业不仅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近日,襄阳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富杰的一席话,在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中引起共鸣。这是该局“共襄成长 人社护航”就业大讲堂系列活动的一个缩影,活动旨在积极引领更多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让就业创业政策、职业指导、创业服务走进校园,瞄准产业人才需求精准招贤纳才。

    为精准匹配供需,襄阳市聚焦要素化对接,从供需两端发力,促进招才与找岗双向贯通。该市锚定需求绘地图,围绕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产业人才需求清单,实现口径统一、管理集中、信息共享,每季度动态更新发布。全面搭台强载体,通过“五招联动”——专场招聘集中招、引才小队定制招、云端直播灵活招、行业分类特色招、部门协同联合招,2024年以来,襄阳市人社局先后组织开展各类招聘活动283场,达成就业意向27720人,引进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1032人。创新渠道搭云梯,建立“流动人才蓄水池”,挖掘近5年8万余名高校毕业生流动人才资源库,精准定位有意留襄回襄来襄人才1029人,入库就业岗位5477个,匹配签约综合转化率达到33%,同比提升18%。

聚焦协同育才 以平台共建锻造人才引擎

    让企业“出题”,请专家“解题”,打通项目落地转化合作路径,促进高层次人才技术成果反哺产业。湖北赛恩斯科技公司与湖北文理学院刘祯副教授团队紧密合作,突破燃油泵低温环境适应性技术难题,使企业直接获益850万元;中南民族大学林亲雄副教授帮助襄阳维恩生物攻克猪血球蛋白酶解技术等等。2024年以来,这些专家团队先后帮助辖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83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37项,推动共建平台25个,项目产业化14项,达成研发项目合作协议总金额3805万元。这些场景的背后,是襄阳市深化产学研融合的坚实步伐。当地聚焦定向化培养,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相向而行。拓宽人才培养平台,结合重点产业链布局,遴选50家企业进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储备库,已有平台总量达到14家。产业链企业技能评价备案机构数达到68个以上,可开展高级工以上工种评价360个以上,为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新增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4010人次,产业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全面落实技能人才“双贯通”政策,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强化校企双方在共同商定培养计划、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新签约校企合作项目7个,实现投资2465万元。推进职教融通发展,引导本地高校和技工院校聚焦优势产业发展需求设立教学专业,联合高校增设汽车钣金修理、机电设备调试等16个产业急需专业,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同频共振。

聚焦成果转化 以智力裂变撬动产业跃升

    湖北广富林生物制剂有限公司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产品供不应求和企业需要降本增效的难题。如何度过转型阵痛期?2024年3月,一次供需对接会上,该公司办公室主任齐斐终于找到了破解之道,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入驻企业襄阳领胜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牵线搭桥下,公司与湖北理工学院成功对接联姻,达成产学研合作,实现企业与高校智力要素的无缝对接。“在湖北理工学院教授陈雪梅的帮助下,我们的农药生产技术工艺大有改进,利润翻番,很是可观。”齐斐开心地说。

    广富林公司的蜕变,正是襄阳市“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鲜活注脚。强化以用为本效果导向,促进高层次人才智力成果转化赋能产业。以平台提能推动产业提质,建立“院士专家企业行”襄阳本地服务企业专家信息库,打造企业“人才引入—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专家服务平台,创新推广应用专家科技研发转化综合保险、创新积分贷等支持人才“双创”的金融产品,完善风险补偿和投融资跟进机制,助力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以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增效,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耦合,拓展产业人才使用维度,打通项目落地转化合作路径,促进高层次人才技术成果反哺产业,促成科技成果转化49项,推动共建平台25个,实现产业化项目30项,达成研发项目合作协议总金额3972万元,2025年预计新增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32%。借全省“智慧之光”活动首次在襄举办的契机,襄阳组织全省300余名院士专家、投融资机构、先进制造业企业及市州代表参加活动,让实验室的“智慧火花”加速点亮产业星空。

聚焦生态留才 以暖心服务厚植兴业沃土

    “从‘襄才卡’一码通办到孩子入学,这里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站在襄阳青隽城青年人才公寓的共享书吧内,新引进的湖北文理学院徐望清博士感慨道。2024年,他通过襄阳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提交申请,入住精装公寓。更让他惊喜的是,平台自动匹配发放了生活补贴和购房首付补贴券,“连微波炉和电饭煲都备好了,这种细节让人倍感贴心”。徐望清的获得感源于襄阳“1+7”人才政策的系统支撑。持有“襄才卡”银卡的他,可享受18项服务。

    人才活力持续迸发的背后,是襄阳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的精心培育。聚焦人才暖心实事,组建人才专员队伍,全面落实“1+7”人才新政,2024年发放就业补贴35954人次,补贴金额4534.2万元,完成人才分类31857人。推进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线上一表申请、线下一窗受理、一件事一次办”。着眼人才“关键小事”,创新“襄才卡”免申即享服务模式,实现“上游前置提交、中游经办无感、下游服务直享”。完善人才集成式服务体系,落实好创业指导、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等全周期服务,让政策红利更加精准、高效惠及高层次人才。放眼人才“发展大事”,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相结合,累计推荐28名高层次人才通过绿色通道直接申报高级职称,落实“特贴专家”省级配套资金。创新打造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服务联盟,累计服务产业链社会从业者1万余人次,469人取得考评员资格,新增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共7家,落实项目建设补助250万元,产才两兴、生态共享格局基本形成。

    当77万技能人才、35万高技能人才撑起“144”产业集群,当“襄才卡”成为城市新名片,襄阳市正以“双向奔赴”的智慧,书写产才融合的“齿轮传奇”。潮起汉江,未来可期——这里的故事,才刚刚开始。